深化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凯发ag旗舰厅

凯发ag旗舰厅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ag旗舰厅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深化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3-12-08 15:16: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沈坤荣

作者简介:沈坤荣,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学系高级研究学者。国务院理论经济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江苏省人民政府参事,南京大学长江产经研究院宏观经济首席专家;南京大学―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兼任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江苏省数字经济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特邀理事,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在于,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我国充分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开辟发展新领域、塑造发展新动能、构筑竞争新优势。

科技创新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创新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纵观历次科技革命的历程,技术的重大变革必然会带来生产力的重大跃迁。数字技术作为当前最重要最典型的通用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引发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数据成为核心生产要素。近年来数字基础设施不断加快,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数据资源总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特征,并逐渐成为指导决策的主要依据和驱动发展的重要力量。数据不仅可以直接作为生产要素促进经济增长,也可以通过改善生产要素的配置间接提升生产效率,推动生产力的跃迁。数字技术链接并赋能万物,极大地降低了整个生产系统中信息交换的成本。移动互联网技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突破时空限制、达到前所未有的便捷,工业互联网技术则让万物连接成为可能,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自然高效的信息交换,劳动生产的各个环节得以深度融合与高效匹配。可以说,在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撑之一。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重点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落点。产业是经济之本,也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具体表现形式。对于新质生产力而言,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未来产业是其形成与发展的主要阵地。与数字技术关联较为紧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既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未来网络等数字产业化的代表,也包括智能制造、数字创意等产业数字化的典型。数字技术革命在驱动数字产业化创新、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引领产业组织方式的重构。我国传统产业集群依然面临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偏弱、协同创新效能不足的约束,而数字技术在产业集群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推动单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还将助力产业集群内部生产系统的互联与创新能力的整合,实现数据链、供应链、创新链、产业链的多链高效融合。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科技创新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变量。要加快实现数字技术体系的自立自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当下全球战略博弈的重点,一方面要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基础研究,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在总研发经费投入的占比。另一方面要瞄准数字技术体系中的关键核心技术,统筹相关技术领域的“锻长板”与“补短板”,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推进技术攻关,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成果,逐步摆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把握发展自主权。要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一方面要加快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的现实需要进行有组织科研,研究真问题、真解决问题,破除科研成果“高大上”但“用不上”的困境。完善科研人员的创新成果奖励机制,探索通过分享成果转化收益、成果转化与自主创业相结合等方式激励科研人员参与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解决科研成果“重申请、轻应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主体的作用。鼓励龙头企业、链主企业、平台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多方主体,聚集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共同开展技术研发等创新活动,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产业升级为重点。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中之重是制造业的“智改数转”。从我国制造业生产流程各环节来看,目前研发设计、线上销售等两端环节数字化程度相对更深,而处于中间的生产制造环节数字化程度则有待进一步加强。未来我国制造业“智改数转”的重心应从 “局部深化”向“整体协同”转变,不断壮大“综合性 特色型 专业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兼顾不同规模企业的需求、分类引导大中小微企业的“智改数转”,做好技术、方案、资金、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工作。要通过数字技术赋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推进科技产业融合、数字实体融合、制造服务融合,特别是推进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深刻把握不同地区技术、人才和产业基础等特点,注重打造集群式的区域协同创新生态网络,充分发挥产业集群要素资源集聚、产业协调高效、产业生态完备的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集群跃升的发展格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以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营造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要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人才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所在。要构建高水平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对高等院校专业建设的指导,引导高等院校围绕国家重大科技与产业战略需求增设学科专业,着力优化培养方案制定和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学科间交叉融合和集群发展。要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与服务工作。加大在全球范围内招揽高层次技术与管理人才的力度,优化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归国绿色通道工作机制,为回国创业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提供相应的支持政策。地方政府要加强人才引进配套服务工作,使人才不仅“引得来”还能“留得住”。要深化人才选拔与评价体制机制改革。举荐人才不拘一格,对于特需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可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建立以人为本、尊重贡献、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人才评价体系。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ag旗舰厅,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