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现实路径-凯发ag旗舰厅

凯发ag旗舰厅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ag旗舰厅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深化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现实路径
2024-02-22 08:59: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程骅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对照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要求,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必须牢牢把握“四个必须”明确要求,把准推动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战略基点、必然要求、最终目的,全面落实“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任务,不断完善“定3年、谋8年、展望13年”的推进思路与工作目标,真抓实干,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持续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加速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场景新形态。

统筹推进“走在前、做示范”的江苏新实践。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投射到江苏现代化新实践“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任务上,必须坚持“强富美高”一张蓝图绘到底,统筹兼顾、系统谋划、整体推进,以高质量发展来扬长板、补短板,通过比学赶超、协同共进,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上展现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智慧,率先而为,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在地方的实践探索中生动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本质要求、重大原则和实绩成效。要从推动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的维度,明确江苏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的关键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坚定扛起在国家科技创新格局中勇担“第一方阵”的使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努力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贡献。要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全力抢占数字经济的关键赛道,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整体跃升。要围绕强化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要求,对标国际国内前沿,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以高质量教育涵养现代化建设的源头活水,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激发动力活力,加快提升科技创新供给的质量和效益,以高素质人才队伍放大发展优势,在打造国内国际创新资源高地与策源地上展现新作为。恪守全域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针对全省各地资源禀赋差异和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在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扎实推进“1 3”重点功能区建设中,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体系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各展所长,协同奋进,加快形成苏南引领、苏中崛起、苏北赶超的现代化省域发展格局,共同推动江苏现代化建设走在前列。

在“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上开新路。坚守实体经济,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省之要”,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要突出数实融合,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不断促进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继续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努力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要通过深化改革和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把江苏打造成集聚全球高端要素的强引力场、具有超强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要依据江苏沿江、沿海的产业基础与现代化的生产力布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在绿色发展上开辟新赛道,并以此重构江苏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数实融合强省建设,壮大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未来产业要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下好先手棋、抢占新赛道,打造“大数据 ”卓越产业链,加快引领江苏整体创新能级提升。要集中好省内长三角地区精锐力量,推进跨学科、大协作、高强度的协同创新,加快补短板、锻长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创新要素供给,高效配置资源,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筑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要聚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争取培育和落地更多大科学装置、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借鉴安徽合肥、上海张江与临港新区的人才与企业的税收政策制定,着力破解制约创新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形成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竞相迸发。

构筑基于省域一体化的产业空间新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持续释放空间创新的动能,必须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让创新资源的配置更合理更高效。围绕“一中心一基地”的建设目标与部署,构建安全可靠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与特色产业集群,着力在扬子江城市群和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的空间网络节点上打造产业科技创新的新高地新平台,在数智化场景中形成科学的分工体系,以有效驱动整体的质量效率变革,为区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要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动力源和增长极作用,加快形成中心城市带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格局,培育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创新动力机制。要在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促进各板块各单元由平面化竞争、单向度的协作转向立体式合作、多向度的协调协同,从而实现动能交换、优势互补,相互赋能、共同发展,全方位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综合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技平台在城市群、都市圈的一体化发展中促进产业集群、产业链联动生长的带动作用,以高水平的开放开源与安全包容,构筑创新载体集聚地,建立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更大力度培育出新技术新赛道上的领军企业和载体空间,协力打造数智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比照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将苏锡常环太湖地区打造成科技创新的新增长带,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策源地与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更大的江苏力量。

打造科技创新带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极。加快建设苏州实验室以及紫金山实验室、太湖实验室、龙城实验室和钟山实验室等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更有效集聚省内、长三角地区以及国内国际的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率先打赢重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区域发展的动能转换,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着力以科技创新驱动质量效率的率先变革,集成探索高效整合创新要素的新路径新模式,强化产业集群、科技集群、创新集群的空间协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进入新境界。要以新型基础设施布局的均衡化、一体化建设,在助力江苏打造长三角和东部地区“创新矩阵”高平台的同时,着力提升沪宁科技创新带、沪苏通科技集群和环太湖创新集群等创新空间的承载能力,探索空间资源转化为创新资源的新路径。要优化重大科技任务组织机制,在高起点整合现有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级战略科技平台资源的前提下,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工程,为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供坚强支撑。要打破行政障碍,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统筹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区域创新高地和平台的培育,营造高水平开放创新生态,吸引海内外创新资源向江苏高效集聚。要以产业科技创新为牵引聚集各类创新资源,构筑战略性的创新载体平台,营造高效率的创新生态系统,推进以科技集群主导的产业集群、科技集群与创新集群一体化联动发展的空间创新形态,特别是要以产业集群支撑科技集群,协力建设科技创新共同体,培育壮大高水平的创新集群、大尺度的创新空间单元,打造全国性的资源创新高地,建立一批世界级的产业与企业群落、大科学设施群。

强化“人文经济学”价值导向作用。以人文经济学为魂,全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根据人文经济发展新使命新要求,重新修正经济社会的一些具体发展指标、优化现代化发展战略。促进文化赋能科技创新,要突出科技与文化的结合,突出经济与人文的结合,突出人产城的深度融合,更加彰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人文价值导向。要坚持科技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协同发力,坚持以人为本、文化赋能经济、经济“活化”文化,要将“两个文明”一体深化实施,持续推进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共进互动、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为城市与省域的现代化发展聚集充足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要把人文经济强作为文化强省建设的重要指向,坚持在践行文化传承的使命中,以文兴业,以文聚智,以文化经。要进一步弘扬企业家精神,以高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壮大新质生产力,提升城市与区域文化软实力,加快实现数字化场景中经济和文化双向转化,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机制。要顺应城市群、都市圈的产业、科技、文化一体化的趋势与规律,在苏南及沿江地区率先探索打造人文经济学的现代化样板区,展现践行“四个走在前”“四个新”的生动空间场景,激发创新的发展活力,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促进社会共同富裕,不断提升区域竞争力,在超越自我中“走在前、做示范”,谱写“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人文江苏新篇章,为“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动能支撑。

(作者为群众杂志社副总编辑、研究员;本文系江苏社科决策咨询重点基地课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路径”〈项目号:23ssl023〉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ag旗舰厅,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