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乡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积极引领-凯发ag旗舰厅

凯发ag旗舰厅 热点聚焦 学习新思想 视频讲堂 理论文库 讲师团动态 政工职评 专题
凯发ag旗舰厅 > 学习新思想 > 正文
为城乡社会和谐有序发展提供积极引领
2024-07-16 08:53:00  来源:人民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文化可以促进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织就“连心网”、构建“减压阀”,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文化也是社会认同的重要依据,能够增强人们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社会更加团结和融洽。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一个社会不可能实现持久的良性有序发展。新时代以来,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新征程上,我们要继续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支撑作用,以文化浸润和滋养社会,使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培育深层次价值力量。价值观念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主导作用的,文化的影响力首先是价值观念的影响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正常运转、社会秩序井然有序的重要途径。新时代,我们党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高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抓。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精神文明创建,到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从走遍大江南北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到各地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全社会的精神纽带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牢固,为社会发展培育了深层次的价值力量。我们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地融入社会生活、社会治理、法治建设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精神文明创建的引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的根本任务,突出思想内涵,注重价值导向,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一个社会是否正气充盈、充满活力,很重要的是看文明风尚、精神风貌、人文氛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弘扬诚信文化”,为我们培育时代新风新貌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要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引导人们不断提高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社会积极进取、向上向善的良好风尚。比如,有的地方开设“乡村儒学讲堂”,深入挖掘、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以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有的地方积极发挥烈士纪念设施的红色教育阵地作用,把烈士纪念设施建设成大学生思政课教学基地、少先队实践教育营地,以红色文化培育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奋斗精神。另一方面,培育时代新风新貌还要注重完善制度保障,形成长效机制。今年4月,《关于健全新时代志愿服务体系的意见》出台,在健全志愿服务动员体系、供给体系、队伍组织体系等方面作出部署。这对于把志愿文化融入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尚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从城乡各自文化特征审视,相对来说,城市社会具有讲效率、讲规则、讲信用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焦虑等城市症候;乡村社会存在讲道义、讲情理、讲团结、讲忠孝等优良传统,但也出现高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问题。如何实现城乡之间文化资源、文化优势的对接和互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时代课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这是对城乡融合发展在精神文明建设层面作出的重大部署,也为新时代增强城乡社会正气与活力指明了实践路径。我们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并且强化法治宣传和依法治理,在乡村社会进一步植入现代法治意识和契约精神。要加强城市道德建设,遏制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等行为,引导城乡居民明德向善、孝老爱亲、守法诚信,形成城乡互融共通的伦理道德体系。

(王学斌 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编辑:黄慧敏
因多种原因,本网站转载、分享、传播的部分文章尚未能与原作者或来源媒体取得联系,若涉及凯发ag旗舰厅的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或来源媒体联系凯发ag旗舰厅,以便我们及时删除。联系邮箱:jsdjt@jschina.com.cn。
下一篇
"));
网站地图